6月16日,资深教育家曾军良校长莅临重庆大学城第四中学校,以“反思教育教学问题,提升教书育人质量”为主题,展开了一场深入浅出的讲座。这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,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,吸引了我校全体教职工静心学习。
讲座开始前,曾校长就自己的总体教育理念进行了阐释,他指出,做教师工作,必须要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,要以自己的“言”为学生之师,“行”为学生之范,言传身教,动之以情,晓之以理,导之以行,做名副其实的人类灵魂工程师。
曾校长围绕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“错误”、反思教学问题以实现课堂突破,以及推进深度学习以提升教育质量三个核心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。
首先,曾校长指出,学生是成长中的人,犯错误是再正常不过的事。如果说成长的过程是“拔节” 的过程,错误就是成长之“节”。所谓成长,就是突破 “错误之节的限制,向上生长的过程。而教育正是处在“错误与正确之间”的一种“中介性”活动,是帮助人完成以上“过程”的有效活动。
在认识错误、纠正错误的过程中,曾校长特别强调,孩子的错误需要带给教育者反思,面对孩子违反纪律规定等错误,教师应采取“双向反应”,既看到学生的错误,又看到现实规则的问题,并加以改善。而面对学生的道德性错误,则要首先要帮助犯错人找到错误根源,认识错误对人、对己所造成的伤害,如何进行补数,如何改正,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罚。
最后,他强调教师要视学生学习中的错误为教学的资源,把错误当作学习的新起点。教师要在教学观念、行为与制度层面上对孩子的学习行为予以鼓励、肯定,并给予孩子的错误以教学上的宽容和积极评价。
然而教师不仅要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,并在问题中反思自己、改正错误,教师也应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我,与学生教学相长,共同进步。
接下来,曾校长就“反思教学问题,实现课堂突破”展开了生动而翔实的阐述。他与大家分享了以下十点深入思考:
1.照猫画虎
指教师不能把“死教材〞变为“活课程”,照本宜科,导致学生囫囵吞枣,不知所云,"夹生饭”问题层出不穷。
2.就事论事
目光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上,就新知而新知,只见树木不见森林,无法实现知识关联与迁移。
3.学无所成
只关注是否掌握了教材上的知识,不懂得把这些知识变成种子使其生根发芽,结出新的果实,违背了学习的本质特征。
4.原地徜徉
按照教材平铺直叙,布置作业随意 “点兵”忽视学习的“思维进阶〞特征,不能充分体现思维品质的递进性、层次性。
5.新旧不分
不分新知、旧知,统统讲授,不善于把回顾旧知、运用旧知的权利还给学生,既不利于握高教学进度,也不利于学生主体地位落地。
6.不令而行
重视教学内容的讲解,不重视学习指令的精准发出,导致学生不清晰 “怎么做〞,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无所适从。
7.无凭无据
要教学质量,但不明确目标的“标〞,缺失质量标准,评价就没有依据,多元评价就会“变虚",教师课堂上的学习指导也会苍白无力。
8.讲练失衡
教师过分关注教学进度,过分关注自己预设的内容是否讲完,压缩了学生有效的练习时间,讲练结合原则被架空。
9. 虎头蛇尾
课堂导入投入过多,占用小结时间。
10.勇而无谋
有热情,有担当,讲奉献,是教师的优秀品质值得尊敬,但教育教学是科学是要运筹帷幄和战略战术。
在讲座的最后部分,曾校长着重讲解了推进深度学习对于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作用。
曾校长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到的教育见解,将传统教育智慧与现代教学方法相融合,引领教师们共同探讨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,曾校长的每一句话都仿佛是一颗种子,播撒在现场每一位听众的心田,激发大家对教育教学的深刻反思和积极实践。
这次学习不仅带给教师们全新的教育视角和思考方式,也让教师们认识到了正确对待学生错误的重要性。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的成长,也能促进师生之间的和谐关系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汲取养分,为学校的发展注入活力,在反思中进步,在创新中卓越,我们相信,在未来的日子里,大四中将在教育教学领域取得更加辉煌的成绩。